2016年7月10日 星期日

《物聯網革命》

博客來 -> 物聯網革命

1. 激烈的競爭迫使所有參與者不斷導入最精實的技術,最後將生產力推向最高點,在這個點之上,每多生產一單位商品的邊際成本,都已達到近乎零的水準。換言之,額外生產每單位產品的實際成本(若不計算固定成本的話)等於零,產品也因此變得幾乎免費。如果那個情況發生,作為資本主義活血的「利潤」將徹底萎縮。

2. 凱因斯表述,新技術正以一種錢所未見的速度促進生產力上升,同時壓低商品及服務的成本。這些技術也讓投入商品及服務生產流程所需的人力得以顯著檢賞。凱因斯甚至採用一個新用語,他告訴讀者「未來幾年,你們將會經常聽到所謂的技術性失業(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的說法,這是指我們找到各種節省人力的手段的速度,將超過發現勞動力新用途的速度,而這個情況所造成的失業,就稱為技術性失業。」

3. 傳統經濟學家錯在未能體認到,熱力學定律才是支配所有經濟活動的真正要件。熱力學第一及第二定律主張:「整個宇宙的能量含量是固定的,所以熵 (entropy)的總量持續增加。」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恆定律)假定能源無法被創造或摧毀,換言之,宇宙的能源打從一開始就維持不變,未來也永遠不會改變。不過,儘管能源維持固定不變,但卻會轉變形式,不過它只會單向轉變,也就是從可取得便不可取得。而熱力學的第二定律就是從這一點出發。根據第二定律,能源總是在熱與冷、集中與分散;有序及無序之間流動。舉個例子,就算一堆煤炭被燃燒掉,它的總能量還是維持不變,但卻是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及其他氣體等形式發散到大氣層。儘管沒有能源流失,四散的能源卻不能在執行有用的運作,物理學家以「熵」來稱呼不能在使用的能源

4. 物聯網運作系統的核心是通訊網路、能源網路和物流網路,而這三種網路必須透過一個具備凝聚力量的作業平台結合再一起。若缺乏通訊,人類就無法管理經濟活動;缺乏能源,就無法取得資訊或提供運輸動力;缺乏物流,就無法沿著價值鏈來推動經濟活動。

5. 我記得大約十三歲時,一個朋友要我做一個有趣的假設性抉擇。他問我會選擇立刻收下一百萬美元,還是第一天收下一美元,往後每天收到的金額都是前一天的兩倍,並連續收一個月。我最初說,你一定是在開玩笑,正常人都會選擇收下一百萬。他說,先別急,算一下再告訴我答案。所以,我拿出一張紙和一支鉛筆,開始計算,每天金額加倍,經過三十一天後,我得到了十億美元以上,也就是一千個一百萬。這個結果讓我非常震驚。

6. 二十世紀的企業壟斷者將面臨新興物聯網基礎架構所帶來的破壞性挑戰,而且這些挑戰的威脅難以估算。新型態的社會企業可能隨時會連上物聯網,並善加利用它開放、分散且偕同的架構,來創造點對點的橫向經濟規模,而在這個過程中,幾乎所有剩餘的中間人都會被淘汰。這個壓縮過程將大幅提高效率和生產力,同時促使邊際成本降到接近零,讓商品及服務的生產及配銷幾乎完全免費。

7. 如果大量的潛在的太陽能成為未來的主要能源來源,整個社會所受到的影響將更深遠。太陽每八十八分鐘就向地球照射四百七十艾焦的能源,這等於人類一年內使用的總能源量。如果我們能確實捕捉到千分之一從太陽傳達到地球的能源,就足以獲得全球各經濟體能源總耗用量的六倍能量。

8. 平均來說,資料中心伺服器耗用在運算活動的電量,僅約其總耗電量的六%至十二%,剩下的電都是用來保持伺服器店員的開啟與就緒狀態。目前很多人已開始使用新的電力管理應用程式,期許能減少閒置時段的電源模式,或是以較低頻率及電壓量來運轉。此外,減慢實際運算速度也能節省電力。

9. 傳統的工廠製造是採用減去流程(subtractive process),換言之,經過切割與篩檢的原料被組合在一起,製造為最終成品。在這個過程中,浪費掉的原料為數非常可觀,而這些浪費掉的原料永遠也無法成為最終產品。相反地,3D列印卻是一種加法式資訊生產 (additive infofacturing):軟體將熔化的材料一層層導入,最後創造出一個完整的產品。加法式3D列印製造使用的材料,只相當於減法製造流程耗用原料的十分之一左右。

10. 甘地相信大自然是一種充滿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 的有限資源,需要管理而非掠奪,這個信念也呼應了現在人的一個全新體悟:每個人類的生命價值,最終取決於他在所有生物集居的生物圈裡所留下的生態足跡產生了什麼影響。

11. 二00八年至二0一二年間的大衰退導致工人苦不堪言,但產業界卻藉由愈來愈多軟體和創新的使用,提升生產力、縮減薪資支出,進而維持獲利能力。這些作為的影響非常驚人。密西根大學經濟學教授兼美國企業研究院訪問學者馬克.佩瑞,針對這些現象做了一些運算。 根據佩瑞的分析,到二0一二年年底,美國經濟已徹底從二00七年至二00九年的衰退中復原,GDP達十三.六兆美元 (筆記: 美國2015年GDP達17.9兆美元),這個數字比經濟衰退年的二007年高二.二%,以實際產出的金額計,約增加二千九百億美元 (二○○七年的GDP約為十三.三二兆美元)。
  佩瑞評論道,雖然實質產出比二○○七年衰退前的水準高二.二%,但二○一二年時,產業卻只用了一.四二億個勞工 (換言之,那一年勞工數比二○○七年少了三百八十四萬人),就多生產了更多的商品及服務。佩瑞的結論是:大衰退促使企業裁減邊緣性勞工,並學會如何以更少的勞工做更多事。終而刺激生產力及效率大幅提升

12. 鋼鐵產業目前也正經歷一場革命,工廠生產現場的勞工因這場革命而快速減少。電腦化程式和機器人的使用,讓過去幾十年的鋼鐵產業得以裁撤眾多勞工。在美國,一九八二至二00二年間,鋼鐵產量從七千五百萬擴增到一.二億噸,但鋼鐵廠工人卻從二十八萬人降到七萬四千人。
   美國和歐洲政治人物及一般大眾,全將藍領工作機會的流失,歸咎於企業將製造作業搬遷到中國廉價勞動市場。但導致工作機會減少的元兇,其實是一股更具深遠影響力的力量。在一九九五年至二00二年間,全球經濟體系共有兩千兩百萬個製造業工作機會被裁撤,但世界各地的生產量卻增加三0%以上,美國有一一%的製造業工作機會因自動化而消失。即便在中國,IT及機器人的使用促使生產力上升 (這讓工廠得以在減少工人的情況下提高產出),工廠勞工也減少一千六百萬人。

13. 我們正面臨工作本質巨變的大環境,第一次工業革命終結了奴隸和農奴勞工;第二次工業革命讓農業和手工人類勞動力巨幅萎縮;第三次工業革命則將讓製造業及服務業的大量受薪勞動力,乃至知識部門多數支薪的專業勞動力漸漸被淘汰。

14. 誰擁有網路? 事實上每個人都擁有它,但卻沒有人能支配它。網路是由一套公認的協定組成的系統,這套協定允許所有人透過點腦網路和另一個人溝通。雖然它包含有一個由眾多大鞋企業 (負責鋪設電纜、提供有限及無線連結、安排流量路線和儲存資料等) 組成的實體網路,但這些企業都只是單存的提供者和促進者。另外,雖然還有一些網路企業和非營利網路組織存在於網路並協助統籌內容,但網路本身是一個虛擬公共廣場,所有付費連結網路的人都允許進入,也能加入對話。網路已經帶領二十七億人進入這個令人垂涎的特區,而這裡取得和發送各式各樣溝通內容的邊際成本正趨近零。

15. 每個牧民都想在公有牧地上放牧越多頭牛。想像一下,如果大家都這麼做,都想在同一塊公有牧地上放牧愈多頭牛,最後牧草地的狀況就會惡化,弄到大家都自食惡果。當土地持續受到侵蝕,牧民的內心只會更加掙扎,因為大家要在牧草地貧脊前,讓自己取得最大的放牧效益。這種短視近利的競賽必會讓資源逐漸耗竭。 哈汀寫到:在這種情況下,悲劇就發生了,每個人都困在驅使自己不知節制地增加放牧牛隻頭數的制度裡,然而資源卻是有限的。在人人深信可以自由取用共有資源,所有人一窩蜂地各自追求一己私利的社會裡,大家等於一起走向毀滅,因為這種對共有資源的自由取用,就是帶領大家走向毀滅的原因。
   就算公有牧地受到一些牧民的照料,由於「搭便車困境 (free ride dilemma) (事先宣稱自己並無需要,在別人付出代價去取得後,他們就可不勞而獲的享受成果)所致,最後還是無法避免發生共有資源的悲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