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17日 星期六

《關鍵4秒》

1. 專注在任務本身,而非結果。與其設定目標,不如考慮找出重點並聚焦投入。
   哈佛商學院曾進行一項研究計畫「瘋狂的目標」(Goals Gone Wild),研究人員在檢視一些跟目標有關的研究調查後發現:設定目標的優點被誇大了,至於「設定目標引發的系統性傷害」,也就是負面效果,則被忽略了。
   他們發現與目標設定相關的明確副作用,包括「焦點狹隘、忽略妃墓邊領域、不道德行為增加、扭曲的風險偏好、組織文化腐敗、以及內部動機降低」。
   兩個目標設定失控的重大案例:
   零售業百年老店西爾斯也經營連鎖汽車維修中心,它對汽車維修員工設定的生產力目標,是每小時要創造一四七美元的營收。這個業績目標真的能激勵員工嗎?當然可以,結果就是變相激勵全體員工向客戶索取過高費用(誤導客戶進行不必要得維修或零件更換)。
   另一個案例是福特斑馬 (Pinto),就是那款被追撞時會起火燃燒的汽車,這個事件在當時造成五十三人死亡,許多人受傷。這個悲劇就是因為工人為了追求艾科卡 (Lee Iacocca) 於一九七0 年給汽車業設定的聳人聽聞的艱難目標:「兩千磅以內,兩千美元以下」,卻忽略了安全檢查。

2. 我們該如何處理預期心理未得到滿足所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有兩種選擇:一是改變現實狀況,另一則是改變期待。其實光是體認到,我們追求的往往是不必要或不實際的完美,甚至是毫無助益、可有可無的事物,就能大幅減少壓力。

3. 我們每個人每天都那麼忙碌,在忙著完成越來越多的事情之際,我們是不是常常沒有準備,就驟然加入對話、會議或投入方案?希望完成很多事,是我們的下意識反應,但準備時間似乎永遠不夠,於是我們一頭栽進去,犯了錯,最後花了更多時間才完成。

4. 停止表演開始體驗
   下次當你發現自己成為目光焦點時,拋開「表演」的想法,「體驗」當下,你的表現會驟然提升。
   當你在表演時,成功總是短暫的令人不安。一旦到達一個里程碑或是獲得掌聲,表演就結束了,不再帶給你報酬。你會不斷地問,接下來是甚麼?
  如果是體驗,就無關最終結果了,而是當下那一刻。你並不是在追求行動後的感覺,而是體驗其間的感受。你不會受變動無常的外在衡量標準操控,因為激發你的是穩定的內在動機。

5. 我們通常只有在人生被打亂 (生病、失業、摯愛之人死亡)時,才會放慢腳步,被迫停下來思考與檢討。但這些並不是讓人歡喜的狀況,我們只希望不會常常發生。如果能夠持續學習,卻又不必被迫打亂生活,其不是很好嗎?如果可以每天找時間停下來思考學習呢?

6. 如果你即將展開一場棘手會談,不妨閉上眼睛想像情況會變得非常糟糕。想像自己說錯話,在你的腦海中,看到對方冷酷無情的回應。正視整件事爆發,不只想想,還要嘗試去感受。感受腎上腺素的流動,注意自己的心跳,覺察那種失望。
   想像失敗,會出現另一種動能:我們出自本能教導自己不要做什麼,不要說什麼,萬一情況不妙又該如何挽回,遇到最惡劣的情況怎樣控制自己不失控。這正是最矛盾的地方:想像失敗,其實是在想像成功,你看著自己歷經失敗,並存活下來。失敗並非只是通往成功的一個痛苦步驟,失敗跟成功一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7. 面對意想不到的狀況時,有以下三個步驟:
   首先,停下來。如果你的本能是驅使你迅速做決定,千萬不要屈服。如果是在會議之中,就去上個洗手間;在辦公室的話,起來走一走。換句話說,暫時停下來思考一下。
   其次,評估實際選項。不要浪費時間指望情況會不同,或企圖將先前的計畫硬套在未能預見的新情況。從一張白紙開始:思考在新的狀況下,結合手邊資訊、現有的資源,你想要什麼結果,然後列出你的選項。
   第三,採取行動。根據新的評估並做出決定後,付諸行動,即使這個決定不夠理想,不能給你原先期望的一切,也要接受這是多方衡量下最好的決定,並果斷的向前邁進。

8. 別讓形式害你錯過真正訊息
   針對真正的溝通內容回應,不要讓粗糙的外在形式阻礙溝通。惹惱你的人,往往只是跟你一樣想把事情做好,別讓情緒害你誤事。
   我們常把形式害訊息搞混了。我們會因為對方用了笨拙、甚至不當的表達方式而轉移焦點,反而錯過了真的的訊息。不光是表達的方式,有時候可能是語氣音調:大吼大叫、冷嘲熱諷,或是用特定字眼,就算是單純的問題如:你是怎麼得到這樣的結論?也可能演變成挑釁、指控或是其他意涵。

以下四步驟,可解決這個困擾:
   留意你的情緒:只要別人說的或寫的東西讓你產生負面情緒,那就是個警訊,你可能被形式轉移注意力了。如果覺得憤怒、難過、挫折、嫌惡,以及不敢置信,就知道該邁向下一步驟了。
   暫停一下:深呼吸,承認自己容易對溝通的方式做出情緒化反應,提醒自己溝通原本就是建費力困難的是,吃力又不討好,給自己也給別人多一點寬容。不要想當然耳認定別人肯定心存惡意,不要對人不對事,要克制生氣的衝動。
   冷靜詮釋:重讀別人寫的內容,或是想想對方講的話,好好拆解分析,仔細想想對方企圖傳達的是什麼,尋找其中價值,努力理解對方。
   適當回應:有個實用的經驗法則是,避免使用會引起你情緒反應的媒介,如果簡訊讓你不高興,那就不要用簡訊回覆;如果是電子郵件引爆你的情訊,那就拿起電話。回覆的時候,別理會形式,專注在訊息上。

9. 如何從爭論中巧妙脫身
   只想證明對方錯了,這種爭論肯定失敗;不辯論,反而可以轉變對方觀點。
   你在爭執當中改變立場的可能性有多大?你會在對方的疲勞轟炸下接受他的觀點嗎?爭論的結果可想而知,那就是鞏固各自的立場。這當然跟你一開始爭辯時企圖達到的結果背道而馳。爭論既浪費時間,還破壞人際關係。
   如果有人企圖拉你加入爭論,不要上鉤。改變話題,或者委婉讓對方知道你不想參與這種辯論。
   如果你已陷入爭吵,實在無法脫身了,這時候最強大的防禦武器,保證你能戰勝任何爭論的方式,就是傾聽,表現出你理解對方以及對方講的話,而且不帶任何駁斥對方立場的意思。過程中,你可以提問題,但不是為了證明對方錯,只是為了更了解對方。
   傾聽的效果和爭辯正好相反。爭辯會讓人變得更加封閉,而傾聽則會讓人放慢速度靜下心來,然後敞開心胸。當人們覺得所說的話被聽進去了,就會放鬆,變的寬容大度,也更有興趣聽你說。這個時候,你就可以嘗試改變對方的想法,也許也改變你自己的想法。傾聽而不辯論,才是改變觀點的最佳方法。
   但如果你只想盡快結束對話,可以向對方說:「感謝你的看法」,或是「我需要時間再仔細想想」,然後禮貌的離開或改變話題。

10. 如果某件事不是你的錯,你就沒有理由做什麼改變。不過,如果有件事是你的錯而你不承認,極有可能未來還會犯同樣的錯,而這又導致更多責難,這是一種循環,最後幾乎都沒有好下場。
   除了不要指責他人,你更應該勇於承擔,儘管你只是眾多當事人之一。
   勇於承擔能鞏固人際關係,建立自己的聲譽,加強互信,也提升自尊,既可以促進學習,也能解決問題。
   一旦承擔責任,你就能做點什麼。承擔需要勇氣,卻又能展現力量。這種做法可以讓企圖指責你的人啞口無言,畢竟你都願意承擔責任了,指責你還有什麼意義?「都要怪你」的對話就此結束,從現在起可以專心解決問題了。
   負責任讓你成為可信賴的人,戒備防衛則會顯得你很狡猾不可靠。你可能認為這樣做自己會有風險,因為別人或許逮到機會攻擊你,但事情往往並非你想的那樣。
   但承擔責任也有個微妙的前提,要挺身去承擔責任,你必須對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有相當的信心,你要有力量去承受失敗,接受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是對個人的最終判決。你還必須有足夠的自尊,相信自己可以從錯誤中學習,總有一天會成功。換句話說,踩到狗沒關係,但是事情既已發生了,就不要怪罪狗。
   與其為自己辯護,並給自己的錯誤找藉口這種本能衝動,承擔責任才是有利的對策,能強化個人的影響力,而非削弱你的地位。

11. 五金店不賣牛奶
   問題不在我們,也不是他們,而是我們對他們的期待。應對挫折的方法就是接受現實,你會很驚奇的發現,改變期待竟然可以改變感受。

12. 當你對某件事有強烈反應時,深呼吸一口氣,問自己一個簡單的問題:對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接著根據你的答案,再問自己一個問題:我能做什麼或說什麼來幫助他們?

13. 不管什麼球,都要能接得住
   成功領導者都有個共同店:擁有極佳的訊息接收能力。即使別人拋球的姿勢不佳、訊息令人不安,都能接得住,才能成為最有價值的好手。
   篩選領導人時,我們通常會選擇有能力清楚有效傳達訊息的人,但就我的經驗來說,接收訊息的能力才是最佳領導者與眾不同之處。
  首先,要有接受的勇氣。我們通常認為訊息傳達者要有勇氣,但接受者呢?優秀的接受者,認真專注地接收訊息,即使傳遞訊息者的表達方式笨拙,或者訊息本身非常刺耳,他都能做出最佳回應,盡全力把事做成。 這需要極大的勇氣。
   其次,不輕易下判斷。接受不光只做了什麼,不做什麼也包含在內。按奈住挑剔發言者會發言內容的衝對,不管是公然表現或委婉透露,不爭辯、嘲弄;羞辱對方,不咄咄逼人、惡意相向、防備警戒,或是漠視他人。
   最後,坦然開放。不論是運動,或是工作與生活,若要接到傳球或接收訊息,心態上必須開放且不設防。我們常會本能的防衛自己,強烈的感覺如恐懼、憤怒、悲傷以及不安全感,最容易阻礙我們接收傳球或訊息的能力。
   深呼吸,坦然對自己或甚至他人承認自己的感受,但不必想太多,複誦你聽到的內容,發問、保持好奇,但不是「我會找出充分的資訊以證明你錯了」的那種好奇,而是想了解對方在說什麼,以及他們的言外之意。

14. 當有人提出看似不合理的請求、需要、主張或想法,請先克制住立刻反應的衝動。停頓下來,問問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不費力,可以考慮順手完成。 凡是給他人留點餘地會更好,假設對方清白無辜,畢竟「待人要仁慈,因為你遇到的每個仁,都在經歷艱苦的戰役」,抱持這種觀點以及同理心的好處是,不儘可以讓別人比較開心,也會讓我們自己過得輕鬆點。

15. 在職場與商場上,我們常常感覺到擁有權力的人是別人而非自己。例如無論什麼時候,客戶都可以把他們的業務轉給他人;員工可以換工作;同事可以自己的工作為先。無論我們的處境、身分地位為何,最好可以促使他人對你慷慨相助。就算是我們付錢給他們,將身邊的人當成是無酬來幫忙你的人會更好,多懇求,少命令,並將關係建立在信任與尊重上,而非階級與政治。

16. 你能多說一點嗎?
   對話進行不順利時,讓對方先說總是有幫助的。這樣能降低對方的防備,你也可以了解更多而調整看法,至少能幫你琢磨出他們也許聽得進去的說法。遇到覺得遭到攻擊的情況,要克制防衛戒備的衝動,換成提問題。這樣更有可能緩和情況,省下浪費在相互攻訐指責的時間。

17. 在開放式空間,任何人做任何事,所有人都看在眼裡。要是失去沉著冷靜,就等於失去專業精神,其他人也會開始對你失去信心和信賴。
   當你負責管理時,在眾人面前要顯得氣定神閒,一切盡在掌握中。但另一方面,你的胃可能在翻攪,因為眼睜睜看著事情沒有照應有的方向發展。
   在大庭廣眾之下必須保持冷靜,要表現出支持其他人、展現領導能力,就要避免任何可能令人尷尬或是造成其他人不安的激烈事件;必要時,還要積極管理自己與他人的情緒。總之,千萬不要讓自己成為這類情緒激烈發洩事件的主角。
   當你遇到狀況,讓你很難維持專業精神,你感覺很不高興、煩躁或焦慮,就算深呼吸、喝杯水都難以平靜心情時,那就出去走一走吧。離開辦公室或當下環境,去髮廊洗個頭、喝杯咖啡。等你在出來的時候,就能氣定神閒、輕鬆自在又專業了。
   克制工作時發洩情緒的本能天性。如果覺得激動到無法控制,就離開那個情境,我們需要戰戰兢兢並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

18. 放手的藝術與出手的時機
   不給人機會失敗,等於沒有給人機會成功。
   選擇時機適時出手,是經理人必須面對的核心挑戰,那是介於為管理和自主管理之間的甜蜜點。允許失敗的同時,又要確保員工和公司安全無虞。
   我們天生本能是預防各種失敗,但這樣做會阻礙成長。身為領導人的職責,是建立一個能獨當一面的團隊,也就是學會什麼時候放手讓人失敗,以及何時接住他們。
 
19. 表現得像個資深人士
   你準備好當領導人了嗎? 關鍵就在助人成功但不急著求自我表現;做成為領導人之後做的事,而不是你認為要成為領導人要做的事。
   資深人士不會刻意為自己爭取能見度,而是努力為其他人尋求成功機會。他們本身不需要能見度,因為他們已經有了。他們是資深人士,大家都知道。
   有次在飛機上,我坐在恐怖的中間位置,一邊吃著沙拉、身材健碩的男子,一邊是吃著邁阿密瘦身餐條、明顯超重的男人。那個餐條說明了問題:吃餐條的男人注定要失敗。想要有健美身材,就別做超重的人為了減重而做的事;而是該做身材健美的人為了保持身材所做的事,就是表現得仿佛身材已經十分健美,吃沙拉,別吃餐條。
    如果想坐上最高領導的會議桌,不能只維護自己的領域。對自己的領域要比別人更了解,但是要支持整個公司,即使會傷害到你的領域。 身為領導人,利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擁護全體的利益。
   作家馮內果曾說:「我們就是自己假扮的樣子,所以對我們假扮的樣子要謹慎。」 推銷自己和自己的成就,或太過積極擁護自己的團隊,雖然看似理所當然,但往往會適得其反。協助別人成功,而不只是自己或自己的團隊成功,長期下來才是幫助自己成功的好方法。

20. 謙虛不只是一種態度,還是一種技巧。最成功的人往往十分有自信,他們知道自己增加了重要價值,但也相當謙虛,他們肯定周遭的人也帶來莫大的價值。

21. 每個人都應該開誠布公的待人,給他人善意的批評建議。只要你是出自對那個人的關懷與支持,而非同情(感覺像施恩)、施展權力 (感覺在羞辱人) 或發洩怒氣 (感覺像惡意辱罵),選擇給予別人批評建議,是一種體貼行為。
   給予他人批評,有以下三個做法:
   首先,徵求同意。像是:「我注意到一件事想跟你分享,你有興趣聽聽嗎?」或者「我可以跟你分享一點淺見嗎?」一旦對方說好,就平衡權力動態,讓你更容易開口,也讓對方準備好以更開放的態度接受意見。
   其次,不要拐彎抹角。當我們對批評感到不自在時,會藉由減少批評來盡量降低影響。有時候會將批評夾雜在讚揚恭維之中。但拐彎抹角會稀釋並混淆訊息,所以應該要清楚簡潔,利用簡單的例子,對事不對人,也不要害怕沉默。
   第三,常常做。這樣才可以創造一種文化,讓人為了彼此互利而開誠布公。如果只是偶爾給人批評指教,對方會感覺情況反常而更為抗拒。

22. 要更有包容心,接受突如其來的批評,我們需要一套對策。在聆聽批評且腎上腺素不斷分泌之際,能夠停下來深呼吸,再遵循以下步驟:
   首先,超越感覺。我們稱之為建設性批評,通常也確實有建設性,但同樣讓人感覺不快、不可信,而且是直接針對你個人的。留意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並對自己承認:你感到受傷、生氣、尷尬、能力不足,以及因此產生的任何感覺。承認這些感覺,甚至一一標明,然後拋開那些感覺,以免聽覺被雜音充斥。
   其次,不因表達方式粗糙而惱怒。給人批評建議很難,而提出批評的人或許不善於此道。即使批評意見表達不好,不代表意見不珍貴或沒有洞察力。專注在行為,並懷著慈悲心,避免將形式與訊息混淆了。
   第三,不必表示同意或不同意,你只需蒐集訊息。拋開回應的必要,就會降低防衛戒備,給自己真正傾聽的空間。想要了解別人怎麼看待你,批評是有用的訊息。務求充分理解,這代表你要提問題,進一步探討你被告知的內容。深入探索,要求舉例;甚至可以故意抬槓唱反調,本著充分了解批評內容的精神,把批評推回去。如果擔心這樣顯得防衛戒備,那就與第三方探討這些批評,問他們是否也看到了批評者看到的問題。
   最後,是否改變,操之在己。訊息很少能驅動行動,只是提供資訊。是否改變的決定和力量都操之在己,體認到這點有助於保持開放心態。一旦有時間,空間以及改變基礎,仔細思考你聽到的以及訊息告訴你的,再選擇是否改變,改變什麼以及如何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