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7日 星期六

魔球 (Money Ball)

1. 比恩記得有一次雷尼戴克斯坐在大都會的球員休息區,看著對方投手熱身,雷尼說: 站在投手丘那個大笨驢是誰? 我說: 雷尼,你在開玩笑吧? 那是史提夫卡爾頓,搞不好是棒球史上最偉大的左投手。雷尼說:喔對了! 我知道! 他安靜了一分鐘又說: 那他有甚麼厲害的? 我說: 雷尼,不要鬧了,史提夫卡爾頓耶! 他的快速球驚人,還有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刁鑽的滑球。雷尼坐在那裡又看了一會兒,好像在消化這些訊息。最後他只說: 狗屎,我要把他打爆! 我心想: 投手丘的那個傢伙,是登上雜誌封面人物的大明星,雷尼唯一能想到的,卻是把他打爆。
比恩說: 他可以轉頭就忘記挫敗,卻能從每次成功中吸取力量。他對失敗毫無概念,也從不在乎面子問題,我則是相反

2. 分析棒球統計數字,可以讓你識破棒壇許多胡說八道。例如,球隊總教練談到得分時,都傾向於聚焦全隊打擊率。然而,透過科學分析可以輕易發現,全隊得分與打擊率的關係很小。與得分關係密切的多的,是上壘率與長打率。許多讓教頭成名的進攻戰術,觸擊,盜壘,打帶跑,在大多情況下要不是意義不大,就是弄巧成拙。

3. 運動家隊各階層的打擊準則:
     1. 每個打者都要表現得像首棒打者,將上壘視為首要目標。
     2. 每個打者都要具備全壘打的能力,部分原因是長打立會讓對方投手投得更小心,更容易形成四壞球保送,因而提高上壘率。
     3. 對於任何有天分成為職棒球員的人來說,打擊主要是一種心理技巧,而非身體技巧。或至少,打擊能教的部分是屬於心理層面。

4. 一個人光憑看球,是絕對無法區分打擊率三成與兩成七五打者之間的差別的。兩者的差異,就是每兩星期差一支安打。每場比賽都親自到場採訪的記者,如果不做任何紀錄,看個一年下來,或許可以感受兩者的差別,不過我不大相信。一位優秀打者和普通打者間的差別,很難用肉眼看出來,必須靠紀錄才行。

5. 總教練總是傾向選擇最不可能失敗的戰術(觸擊,盜壘,打帶跑),而不是最有效率的戰術。公然出糗的痛苦,壓過了選擇最佳戰術得到的報酬

6. 如果你沒有能力想像某種外型的人去做某種事,只因為你沒見過同樣外型的人做過,這不但是一種罪惡,也是一種浪費。缺乏想像力,會導致市場無效率,當你只因外表,就將某一群人排除在工作之外,你就更不可能找到最適任這個工作的人

7. 運動家隊評估選手的機制和其他隊完全相反,他們竟能以選秀會第二一八順位,選進可能是全國最好的打者。你知道甚麼樣的球員會讓我興奮嗎?就是他有某種特點,使得其他人都不看好他,但我知道那個特點一點也無關緊要

8. 比恩將小聯盟無名小卒轉變為成功的大聯盟終結者,而且在他們取得自由球員身分後,拒絕支付數百萬年薪,是因為他的重要見解,創造一位終結者,比去買來要有效率。成氣候的終結者基本上都估價過高,大部分是因為決定終結者市場定位的統計數字,救援成功,讓達成這個目標的人,聽起來極其重要。但救援成功碰上的典型狀況,第九局壘上無人,球隊領先,其實遠遠不如先發投手所面對的各種危急狀況。

9. 對於棒球行家而言,最具戲劇張力的不是第一球,而是第三球。純以預期結果來看,兩好一壞與一好兩壞的差別非常大。面對一好兩壞,大多數的中等大聯盟打者都會變明星球員;不過面對兩好一壞,他們就會變成貧打的第九棒。大家老說第一球搶好球有多重要,不過真正重要的,是在前三球中搶到兩個好球。對打者而言,任何偏離好球帶的球,都是讓機率轉為對自己有利的機會。你唯一要做的就是: 不要揮棒

10. 當比恩準備大肆採購時,心中有五個簡單的守則:
    一,不管你有多麼成功,改變永遠是好事。絕對不要安於現狀。沒錢時你就負擔不起長期解決方案,只能負擔短期解決方案。你必須不斷升級。否則你就毀了。
    二,當你必須有所作為時,你就慘了。因為你會做出很爛的交易。沒簽到想要的球員,總是能彌補的。但是如果以錯誤價碼簽到球員,可能永遠彌補不了。
    三,知道棒壇每位球員在你心中的確切所值。每位球員在你的心中應該都有個價格。
    四,知道自己想要哪個球員,然後全力去爭取 (不管其他球隊說他們想把誰賣掉)
    五,你所完成的每項交易,都會被其他主觀的意見公開檢視。如果我是IBM的執行長葛斯納,我才不會擔心自己的每一項人事決定都會登上報紙財經版頭條。並不是每個人都認為自己很懂個人電腦。但每個拿過球棒的人,都認為自己很懂棒球。想要把事情做好,你就不能在意報紙寫些什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