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1日 星期六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

1. 有時從經驗學習,代價未免太大。你不一定得結過好幾次婚,才知道如何當一個好丈夫或好妻子;你也不必等最小的孩子長大成人,才知道如何做個好父母。

2. 只有相信你做的是偉大的工作,你才能獲得真正的滿足。只有熱愛你的工作,你才能做出為大的工作。如果你還沒找到你愛的工作,那就繼續尋找,不要妥協。這就跟感情的事一樣,找到的時候,你自然會知道 -- 賈伯斯

3. 我們從事的工作也許和金錢不是那麼息息相關,但我們仍會發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義,也很喜歡這樣的工作 --- 這正是赫茲伯格的理論說的。如果你有足夠的動機因素,而且能得到滿足,即使薪水並不豐厚,你還是會愛上你的工作。可見動機就是工作的熱情之火。

4. 心理學家赫茲伯格發現,一般人總認為工作滿意度是個巨大的連續體,就像光譜一樣,一端是非常快樂,另一端則是非常悲慘。其實不然,在我們心中,滿意和不滿意是可以分開、獨立的。例如,你對你的工作可能又愛又恨。
   也就是說,這個理論包含兩種完全不同的因素:一種是保健因素 (hygiene factor),另一種是動機因素 (motivation factor)。
   工作中的某些因素如過出了問題,就會讓我們覺得不滿意。這就是所謂的保健因素,如地位、薪水、工作是否穩定、工作環境、公司政策和管理法則等。有趣的是,赫茲伯格認為薪水屬於保健因素。
   動機因素包括:具有挑戰性的工作、得到認同、責任和個人成長。你能從工作本身感覺你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動機是由內而生,出自你的內心和工作本身,有別於外來的鞭策或刺激。

   即使不斷改善工作的保健因素,你也不會立刻變得熱愛這份工作,頂多只是不討厭而已。對工作不滿意的反面不是對工作滿意,只是你對這份工作的厭惡感消失了。請注意,這兩者大不相同。工作的保健因素當然很重要,如安全、舒適的工作環境、與上司和同事關係良好,有足夠的薪水可以養家 --- 如果缺乏這些,你將對工作很不滿意;然而光靠這些並無法讓你熱愛你的工作,充其量只是讓你不討厭上班。

5. 動機和報酬通常是成正比的。但從反面來看,有些人或許可以獲得很好的報酬,卻不見得有很強的工作動機。我曾看過不少人把金錢和快樂的源頭混為一談。如要評估可從甚麼樣的工作得到快樂,你最好還是要小心分辨。
   幸好動機因素就像指南針一樣可靠,可讓我們估算生涯的軌道,適用於各行各業,也沒有過時的問題。我們必須記住,如金錢,地位,薪水和工作穩定性等保健因素只是樂在工作的副產品,而非快樂的源頭。如果你了解這點,就可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會迷失。

6. 本田在美國成功的故事,凸顯出每一個策略形成與演化的過程。正如同管理大師明茲伯格所言,策略來自兩個完全不同的源頭。第一個是預期的機會,這是你看得到、下定決心追逐的目標。在本田的那個例子,也就是美國重型機車的市場。你把焦點放在這個可預期的機會,然後詳細擬定策略,此即審慎策略(deliberate strategy)。第二個源頭則是無可預期的機會,通常是在你照原定計畫和策略進行時冒出來的問題和機會。以本田為例,也就是在美國販售重型機車出現不可預期的問題,包括維修費用和銷售小狼的機會。
   無可預期的問題和機會出現之後,會讓人左右為難。原本公司的任務焦點與資金都在計畫好的策略上,這時該堅持原來的方案,加以修正,或者轉移目標?管理階層與員工不免動搖,不知該如何是好。公司每天都必須做出無數的決定,有時可以一天天地改變、修正,最後試試無意間冒出來的機會,並設法解決問題。在這種情形下形成的策略,即為應急策略 (emergent strategy)。
   公司領導人一旦下定決心往新的方向前進,應急策略也就變成新的審慎策略。
   在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生涯中,不管你是否察覺的到,我們總是一方面按照審慎的策略往前走,另一方面則必須應付無可預期的選擇。

7, 你可以利用一種工具來檢驗哪一種策略的收穫比較大。如果你希望你的策略可以成功,你就得說出「哪些假設必須證明為真」。提出這種思考過程的學者麥克米蘭和麥奎斯稱之為「發現導向計劃」(discovery-driven planning)。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要行得通,你必須證明甚麼?
   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但許多公司在追求新機會時很少想過這個問題,因而打從一開始就踏出錯誤的第一步。他們考慮是否投資在一個案子上,根據的是最初的預測,但他們從未確實、小心地驗證這樣的預測正確與否,就做了決定,最後變得難以脫身,只能根據事實來調整預測值和假設。
   幾乎每一個失敗的案子,早在做預測和決定時,有一項或多項關鍵的假設已經錯了,然而,直到這些計畫進入執行階段,公司才了解這是錯誤的決定。為了新案子,公司也許投入相當多資金、時間和人力,沒有人願意對資深主管說:你知道嗎? 那些假設可能有點問題,... 這樣的案子當然失敗率很高。如果假設經過驗證,這樣的計畫就不容易失敗了。
   例如,迪士尼在南加州,佛羅里達和東京經營的主題樂園都非常成功,但在巴黎市郊的迪士尼樂園則慘遭滑鐵盧,開幕頭兩年就虧損十億美元左右。為何迪士尼樂園在法國風光不再
,面臨如此慘痛的打擊?
   原因是一開始規劃巴黎迪士尼樂園的時候,該公司高估了遊客人數和遊客停留的時間。他們是根據主題樂園附近的人口密度、天氣型態、收入水準等因素,估計每年將有一千一百萬名遊客。其他地區的迪士尼樂園,遊客平均在園區停留三天,因此估計全年入場人數為三千三百萬。迪士尼建造飯店與其他設備都根據這樣的數字,認為如此便能符合遊客需求。
   結果,巴黎迪士尼樂園營運的第一年的確有一千一百萬名遊客,但他們平均只待一天,而非原來預估的三天。這是怎麼回事呢?
  其他地區的迪士尼樂園皆有四十五種遊樂設施,遊客開開心心地玩個三天才能盡興。但巴黎迪士尼營運初期只有十五種遊樂設施,一天就玩得差不多了。
   原來,當初擬定巴黎迪士尼營運計畫的人認為,巴黎園區的大小和其他區的迪士尼差不多,才會犯了'這個錯誤。迪士尼高層沒有人問,最重要的假設是哪些?要如何追蹤這些假設是否正確?如果他們想過這個問題,在計畫初期就畫發現這個問題:如果只有十五種遊樂設施,遊客還願意在園區停留三天嗎?巴黎迪士尼走錯了第一步,至今仍在虧損中掙扎。

8. 如果你了解應急策略和審慎策略這兩個概念,你就知道人不可能清楚地看見自己的未來。別浪費時間去找尋透視未來的水晶球。再說,你可能會被未來的假象迷惑,對機會視而不見。你在思量生涯之路要怎麼走時,也該展現視野,容納更多的可能。隨時準備迎向機會的挑戰,必要的時候臨機應變,不斷地調整你的策略,直到你找最適合你的工作 --- 不但滿足保健因素,也讓你充滿工作動機。這時,你就可採取審慎策略。如果你做對了,你自然會知道。

9. 資源分配的決定,可能多達好幾百個。真正的策略,不管是公司策略還是人生策略,就是從這些決定生出來的。然而,一天過了又一天,你如何知道你的方向沒錯?那就要看你如何利用資源。如果你不是把資源用在你已決定的策略上,你的策略只是空談,永遠不能成事。一個策略能否成功,資源分配就是真正的考驗

10. 個人誘因與公司長遠的目標衝突,在企業界很常見。例如大家都知道美國有很多政府福利計劃已成陳疴,如社會福利制度、聯邦醫療保險等,國家財務因而被拖到破產邊緣,然而,還是無法大刀闊斧地改革。為什麼?因為眾議員的任期為兩年,而且無連任限制。這些議員認為獲得連任的短期目標比較重要。

11. 有些人一心意義追求卓越,卻不知不覺把資源分配在短期可以看到成就的事情上。看到這些成就,他們也就心滿意足,認為這就是人生更上一層樓的證明。例如,把貨品送出去給客戶、完成一件設計案、治好一個病人、達成某一項交易、上完一堂課、打贏一場官司、發表一篇論文、拿到薪水、升官發財。我們大學畢業,踏入社會後,自然而然會把寶貴的精力'ˋ在工作上。我的學生多半如此。他們一畢業就急於在職場上展翅飛翔,證明自己學有所用。
   其實,人生是否如你所願或是悔不當初,就看你如何分配你的人生資源。
   我有不少同學多年後才發覺自己的努力似乎是一場空,每天過著空虛、鬱鬱寡歡的生活。我不由得想到,他們的問題源於資源分配不當。雖然他們的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給家人、孩子過最好的生活,得到好的機會,日後才發現,他們把不少資源放在通往死胡同的旁門左道,乃至一籌莫展。
   對他們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得到立即回饋的事,像升遷、加薪或是獎金,而非必須長期努力的事,如教養兒女---你通常得等到數十年後才能看到兒女的成就。得到立即的回饋後,你設法讓家人過得更好,買更好的車、更好的房子,與家人享受奢華假期。問題是,這種生活方式將使你的個人資源分配卡死。「我至少要和過去一樣努力工作,不然就無法繼續升遷---我一定要獲得升遷,因為,....
   每一個人都希望事業成功,家庭圓滿。儘管你決定努力工作,好讓家人過更好的生活,卻在無意間疏於照顧你的另一半和孩子。在家庭生活投資時間和精力得到的回饋,當然不如職場上的成就那麼顯而易見。你或許已經慢慢疏忽你和另一半的關係,卻感覺不出有甚麼問題。你每晚回家時,你的太太或先生都在家,孩子一樣調皮搗蛋。你至少要等上二十年,才能欣慰地對另一半說,我們的孩子真不賴。
   如果你看到一些成功人士的私生活,就知道成功的背後往往有很多陰影。雖然他們認為家庭生活很重要,分配給家人的資源卻越來越少。等到多年之後,一家人皆形同陌路,已後悔莫及。
   這都是一連串、小小的決定造成的。打從一開始,你或許認為這些決定沒甚麼,長久下來一直按照原來的資源分配模式,直到過了大半輩子才驚覺這樣的人生不是自己想要的。

12. 我們很容易在工作上過度投資,對家庭生活的投資則相形見拙。儘管家庭生活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我們卻任其枯委。
   你時時刻刻都得做決定。有時,你甚至會遭受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每個人,每件事都需要你。你如何決定先做甚麼?看誰吵得最大聲?看誰先要求你?在你做資源分配時,你必需注意與心中的優先順序相符。你得確定你要的成功是甚麼?對你來說,那是不是最重要的?提醒自己不要被短期的回饋牽著鼻子走,犧牲了長期目標。
   說來,這並不容易。即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真正的優先順序為何,你還是必須每天堅守原則。我想,很多人也許像我一樣,常常被有趣的問題或挑戰吸引。我會為了一個問題思索好幾個小時,在問題解決的那一刻,暫時有種飄飄欲仙的感覺。我因而很容易陷入工作中,不知夜已經深了;或是在走廊上和同事談到忘我;也曾在電話中聽到對方提出令人興奮的新案子,為了這個挑戰雀躍不已。
   但我知道這樣對工作狂熱並不符合我心中的優先順序。我必須強迫自己正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事,也就是我的家庭。因此,我規定自己每天六點就得離開辦公室,趁著天還沒黑,跟兒子一起打球,或是送女兒去上芭雷舞課。如此一來,才不至於忽略我最重視的事。
   如果我不這麼做,我可能就會已我在工作上解決的問題作為成功的量尺,沒有時間陪我摯愛的家人。我告訴自己,在家庭生活的投資雖然並不能得到立即回饋,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看出結果,然而家庭的影響是無比深遠的。你雖然能從工作得到成就感,但只有圓滿的家庭收活與人際關係能帶給你長久的快樂

13. 就兒女的教養而言,從來就沒有通用的法則。如果你把胡蘿蔔放進熱水裡煮,可以煮得軟軟的;要是你放雞蛋進去,就會越煮越硬。

14, 投資人願意掏錢出來投資一家公司的主要目標有兩個,就是追求成長和獲利能力。但這兩個目標都不是容易達成的。深研創新理論的塔夫茲大學教室畢德(Amar Bhide)在 《新事業的起源與演化》一書論道,在所有最後能夠成功的公司當中,有九十三%因為最初策略行不通只好放棄。換言之,成功的公司並非一開始就照著正確的策略進行才成功,而是最初策略失敗之後,還有多餘的錢可以改變,嘗試其他作法。反之,大多數失敗的公司都是一開始就把所有錢投注在最初的策略上。就像是把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發現策略錯誤時,已無法挽救或重新開始。

15. 一家公司的能力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資源、流程以及企業的優先順序。由於這三項因素代表一家公司完全不同的三個層面,也涵蓋公司運作的全部,因此任何時間皆可正確反映出一家公司的情況。一家公司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端賴是否有這些能力。
   能力是不斷變動,而且是長久累積下來的。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在草創時期即可完全把能力發展起來。這三項因素中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資源。資源包括人員、設備、產品設計、資訊、現金以及與供應商、經銷商和顧客的關係。資源通常指人員或東西,也就是能被雇用、開除、買入、出售、可能降價或被製造出來之物。很多資源都是我們看的見的,通常也可以估量,經理人因而得以評估這些資源的價值。大多數人或許認為資源就是一家公司成功的關鍵。
   但資源只是驅動公司成長的關鍵因素之一。員工把資源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也就是為組織創造價值。員工互動、協調、溝通、做決定,凡此種種就是流程。透過流程,組織才得以解決更加複雜的問題。
  第三個因素也許是最重要的,也就是一個組織的優先順序。我們可曾上述三個因素看出一家公司如何做決策,了解該公司可能投資甚麼,或不會投資什麼。每一個階層的員工在做決定時,都會依照優先順序來做。

16. 麥考爾從另一個角度剖析成功者出類拔萃的原因,他認為那些人才並非全部天生資質優異。即使他們資質普通,由於不斷地從經驗學習如何克服挫敗或巨大壓力---能力就是這樣鍛鍊出來的

17, 每一個人都知道如何慶賀成功,殊不知失敗也是可喜可賀的 --- 因為你瞄準的是高遠的目標,失敗其實是你努力過的痕跡。

18. 為什麼擁有很多資金的大公司認為新計畫太昂貴,因而裹足不前?而那些剛起步,沒多少資金的小公司卻願意勇往直前?
   關鍵就在於邊際成本和總成本的認知。每當大公司主管必須決定是否投資某項新事業,總會面臨兩個選項:一個是製造某種新產品的總成本,另一個則是利用既有人員或設備,如此一來則只牽涉到邊際成本和效益。幾乎所有主管都會不由地傾向邊際思考。然而,以剛進入市場的新公司為例,他們並沒有這樣的選項,如果事業值得發展,他們就花成本去做了。對他們而言,總成本等於是邊際成本。
   在競爭之下,這樣的理論會使大公司繼續採取原有的營業模式。然而,一旦他們失去競爭力,也就全盤皆輸。

19. 百分之百堅守原則,要比百分之九十八來的容易。如果你不越界,個人道德界線的力量將非常強大。要是你用好理由說服自己,那就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