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9日 星期六

《迷茫時代的明白人》

1. 組織變形: 讓聽得見砲聲的人做決定,這是華為這家中國很有創新精神的公司近幾年提出來組織變革的方向。中國歷史也是這樣,為什麼農民戰爭一爆發,中央王朝這個中央控制系統就很容易發生崩潰?李自成打仗非常簡單,因為他說是有幾百萬人的軍隊,哪有什麼正經軍人?都是老百姓、飢民、想跟著他搶口吃的。攻城的時候也很簡單,所有男丁只要能上去搗一塊磚下來就可以回去吃飯,拿不回來就只能死在城牆跟前。他沒有什麼戰術,就是這麼一哄而上,然後像螞蟻一樣把一座城池瞬間啃成白骨,他這種打法,中央正規軍怎麼跟他打?

   清朝太平天國也是這樣,清政府做了什麼樣的組織變形呢?它變成突擊隊,由恭親王在中央主持,然後讓漢族士大夫各自組織團練。當時,打太平天國的結構就是這樣:曾國藩在安慶,胡林翼在湖北,李鴻章在江蘇,左宗棠在浙江,彭玉麟管水師,各自爆發出活力,各自為戰。就這麼一個結構,最後把太平天國給打下來了。你不能不說清政府在面對危機的時候,自發所做的一次組織轉型。

2. 過去所謂管理,無非是追求確定性,時間不靠譜,我讓你打卡,追求時間上的確定性;績效不靠譜,我搞KPI考核,追求績效的確定性;人心不確定,我搞企業文化,搞團隊建設,說白了就是給員工洗腦,讓員工變得靠譜。

3. 《西遊記》中唐僧師徒其實就是典型的互聯網時代的小型創業團隊,可能團隊裡的幾個人脾氣都不好,也沒有什麼嚴格的管理方法,這幾個人就知道做一個產品。這樣的公司沒準兒最後反而成功了。
   很多很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就是唐僧師徒式的團隊成長起來的,到現在還是幾個老哥兒在那兒撐著,雖然有掉隊的,但他們有清晰的願景,有互相之間的諒解。你看唐僧什麼都不會,他就一個目標:去天竺。有了這麼一個核心,就容易形成一個非常有戰鬥力的小組織。

4. 當存量大的時候,創新本身在邏輯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在美國曾跟Google的CEO施密特有過一次對談。施密特給他一個建議,讓中國移動把電話費給大家免了,然後提供各種增值服務,這是最符合互聯網企業運營經驗的一條道路。
    王建宙說:我知道這條路對,但是我不能干。每年中國移動有數以百億計的話費收入,你說不要就不要,你對國家負責嗎?你對股東負責嗎?
    再比如說,很多人指責微軟不創新,所以讓谷歌這樣公司超越了。是。如果微軟像現在的互聯網公司,把所有軟件免費,然後爭取下一個發展台階,這在道理上是成立的。但在現實上呢?意味著微軟每年要放棄數百億美元的收入,他做的出來嗎?任何職業經理人敢拿股東的錢、拿公司當年的營收額做這樣放手一搏,那這個人一定是個渾蛋,一定不可信任,股東一定會把他開除。
     所以有存量的時候,那些高素質的人士不可能搞創新的。

4. 互聯網時代和傳統時代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傳統社會就是一座金字塔,你不僅要不停往上爬,還要時刻擔心著自己會不會掉下去;互聯網時代像竹林,這棵竹子一旦失手,你稍微一伸手,就能夠到另外一棵竹子。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面對的機會越來越多,風險越來越小。

5. 微創新身法之一:轉身
從實轉到虛,從傳統的產品經濟轉到現在的體驗經濟
網路上有個段子。男人和女人談戀愛的時候,若她涉世未深,你就帶她閱盡人間繁華;若她心以滄桑,你就帶她坐旋轉木馬。女對男版是,若他情竇初開,你就寬衣解帶;若他以閱人無數,你就爐邊灶台。 你看只要他是人,不管這個人處於哪種狀態,你都可以找到他體驗當中最稀缺的那一點。

6, 真正的需求不要看他怎麼說,所以金錯刀有一句話:需求這個事兒,不要聽他的嘴,要看他的腿,他說什麼不重要,往哪兒跑才重要。

7. 微創新身法之二:立定
轉身之後立定,而不要去跑步。傳統經濟的玩法都是跑步,盡可能跑馬圈地,占的範圍越大越好。可是在個人崛起的時代,我們與其去把握更多的機會,還不如立定下來,在一個固定點上成長,這才是真正的身法。

8. 2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帶你,有一個師傅覺得你不錯,並願意把他一身的本事傳給你,這就叫成功;30歲的時候有人願意用你,把什麼事都放心地交到你手上,就這叫成功;40歲時,有人願意替你吹噓,把你的價值抬高到超越你真實的那個價值水平,然後借你的勢,這就叫成功;50歲的時候,桃李滿天下,有徒子、徒孫供你為祖師爺,這就叫成功。

9. 西方有一句諺語:如果馬能投票的話,汽車就不會誕生。在汽車誕生之前,僅英國就有200多萬匹馬,如果要馬捍衛自己的工作岡位,投票把汽車廢止掉,不就完了嗎?這個想法可以有,而且每個時代都會有,但是很可惜,永遠不會得逞。

10. 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取得正當的財富,贏得他人的尊重,作最具體、最實在的事情,而且勤奮地去做,而不去空談大道理。這就是我認為最有尊嚴的生活。

11. 《拖延一點也無妨》結構性拖延法:那既然我拖延了,怎麼辦呢?那就想辦法把拖延變成一件有價值的事。佩里教授說,你不是在這件事上拖延了嗎?那你就同時找好幾件你覺得有價值的事來做,找幾件你曾經拖延下來的計畫任務,比如說把家裡的帳單清理一下,把自己電腦桌面上的文件給整理一下,看一本你一直拖著沒看的書。為了拖那個事,你要把以前拖的這幾件價值的事給干了。

我們覺得自己有拖延症,所以不能承擔太多任務,今天只做這一件事,我們得想辦法把拖延症克服掉。殊不知,你既然有拖延症,就說明你克服不了,你把這件事擱在這兒,為了拖延這件事,你只能找出大量無意義的事情去做,比如說聊QQ、打個遊戲,然後東搞西搞,最後實在不行,你會躺在沙發裡看電視。你始終都不會去做那件事,而且你這一天也將會過得毫無價值。

12. 克服拖延
第一招: 把創造性的任務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很多人拖延,有的時候並不完全是因為懶,而是在那些創造性的事情上,他對自己有完美主義的要求,他要求自己做到自己根本達不到的水平,所以才會一直拖著,等著。
第二招,叫 "讓種子飛一會兒"。 我還記得高考的前一天,我們的班主任給我們講了一個高考關於語文考試的技法。他說,你們拿到語文卷子之後,千萬不要一開始就做題,先翻到最後一頁,看作文題,看懂了就擱下,然後從第一道題目開始做。就是說雖然這個時候你在做前面的題,沒特意去想作文的事,但是因為你看過這個作文題,所以這篇作文的構思,已經在你的心裡生長,發芽。 我對付自己的拖延症,現在也用這個方法。就是不管這件事我多不情願去干,我會強迫自己先干一件事:先把這事了解一下,然後才把它擱下。
第三招其實很簡單。既然你認識到自己有推延症,知道拖延症有一個最大的共性:當你面對的是一個人的任務就會拖延,而在群體壓力下,拖延症會消解很大一部分。 美國社會有一個現象,很少富人是胖子,胖子基本都是窮人。不是說窮人就一定是人窮志短,而是富人在社群裡面是有壓力的,因為胖就意味著你意志薄弱,你自控能力差,你在社交圈裡就不好混。這種群體壓力會對人的行為構成很大的反制效果。
我一旦意識到自己有一件事想拖延了,就會採取一種辦法,那就是開會。我會請一些人來,介紹我要做的方案,然後群策群力把它完成。

13. 經濟學的思維方式,永遠往前看,是未來發生的可能性。 第一,它是在多種可替代的可能性對比中來思考事物;第二,它永遠不看過去,而是看未來。
就像是有的政府官員為了要蓋一座樓堂館所,就會跟老百姓說,蓋完後就有多少好處,試圖把你的思維侷限在這個小範圍內。而有經濟學思維的人就不會這麼想,他們想的不是你蓋這座館所的好處是什麼,他們想的是,如果不蓋這座館所,蓋一個醫院,蓋一個學校呢?沒準兒收益都比你蓋這個館所大,是比較出來的結果。
經濟學是怎麼解決因果關係?先放開視野,找到多種可能性,再回頭來看,你給我的這個狹窄的因果關係是不是還有效。
因果關係總會告訴你過去的經驗是有效的,而經濟學不認這個帳,過去的東西就讓它過去吧,關鍵是面對未來。我們來看看能發生什麼。你所有的比較、所有的決策依據,都不是過去的經驗,兒次面對未來的那些可替換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