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 星期四

《于丹 論語心得》

1.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呼?」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你自個兒不想幹的事,你就不要強迫別人幹。人一輩子做到這一點就夠了。 孔子的學生曾子也曾經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說我老師這一輩子學問的精華,就是「忠恕」這兩個字了。簡單來說,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時要想到別人。
   拓展一點說,「恕」字是講你不要強人所難,不要給別人造成傷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給你造成了傷害,你也應該盡量寬容。
    但是,真正做到寬容談何容易。有很多時候,一個事情本來已經過去了,我們還是老在那兒想,這麼可惡的事,我怎麼能原諒它呢?然後就在不斷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傷害。
   佛家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緣,走到河邊,見一個姑娘正發愁沒法過河。老和尚對姑娘說,我把你背過去吧。於是就把姑娘背過了河。
    小和尚驚得瞠目結舌,又不敢問。這麼又走了二十里路,實在忍不住了,就問老和尚說,師父啊,我們是出家人,你怎麼能背著那個姑娘過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訴他,你看我把它背過河就放下了,你怎麼背了二十里還沒放下?

2. 孔子說:「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 內心的強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遺憾。
    要做到內心強大,一個前提是要看輕身外之物的得與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斥為「鄙夫」。
    鄙夫,意義幾乎等同於小人,就是不上檯面的鄙陋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像這樣的小人,你能讓他去謀劃國家大事嗎?不能。這樣的人在沒有得到利益時抱怨不能得到,得到了以後又害怕失去。既然害怕失去,那就會不擇手段維護既得利益。
     這種患得患失的人,不會有開闊的心胸,不會有坦然的心境,也不會有真正的勇敢。
     子曰:「鄙夫可與事君也與哉?其為得之也,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3. 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4. 蘇軾《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5. 在今天這麼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保持良好的心態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加重要。
     孔子說:「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因為有心態的平和、安定和勇敢,它的安詳舒泰是由內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現出來的則是故作姿態,驕矜傲人,因為他內心多的是一股躁氣,氣度上變少了一份安閒。

6. 子曰:「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在這裡提倡的是一種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嚴。 他當然不贊成以怨報怨。如果永遠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去面對另外的不道德,那麼這個世界將是惡性循環,無止無休。我們失去的將不僅是自己的幸福,還有子孫的幸福。
     而已德抱怨同樣不可取。也就是說,你獻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對已經有負於你的人和事,這也是一種人生的浪費。
     在兩者之外,還有第三種態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說,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對這一切。
     孔夫子的這種態度,就是告訴我們,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華,留在最應該使用的地方。

8. 孔夫子認為,太過疏遠和太過親密都不是最佳狀態,所謂「過猶不及」。為什麼兩個人很親密卻不是相處的最佳狀態?
     孔子的學生子游說:「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數」(ㄕㄨㄛˋ) 是「屢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國君(主管)旁邊,雖然表示親近,但離自己招致羞辱就不遠了;你有事沒事總是跟在朋友旁邊,雖然看起來表示親密,但離你們倆疏遠也就不遠了。

9. 首先是做事的原則。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什麼叫做「義之與比」?就是用「義」作為比照,作為準則。
     孔子的意思是說,君子對於天下事,不刻意強求,不無故反對,沒有薄沒有厚,沒有遠沒有近,沒有親沒有疏,一切按道義行事。道義,就是行事的原則和標準。
     其次是做事的方式。在「言」與「行」之間,孔夫子更看重「行」。他很不喜歡那些夸夸而談的人。 他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愛說漂亮話,做出取悅於人的樣子,在這種人裡找不到真正的仁者。
     孔夫子鼓勵的是什麼呢?是少說多做。做事要積極,說話要謹慎。孔夫子提出「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

10. 孔子的學生子張,要學習干祿。什麼是干祿呢?就是做官。孔子告訴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多聞闕疑」,就是要先帶著耳朵去,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而聽聽別人的經驗教訓,包括他經驗的坎坷,走過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你多聽點間接經驗,也有好處。
「慎言其餘」,就是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時也要小心。「則寡尤」,就會少了很多怨尤。「多見闕殆」,就是要多看,有疑問之處也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麼能知道什麼叫海闊天空呢?
     你閱歷豐富了之後,做事仍然要謹慎。這種謹慎在論語中被概括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一樣小心翼翼。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麼做的好處就是「寡悔」,讓你自己少一些後悔。

11. 有一個壞脾氣的小男孩,一天到晚在家裡發脾氣,摔摔打打,特別任性。有一天,他爸爸就把這孩子拉到了他家後院的籬笆旁邊說:「兒子,你以後每跟家人發一次脾氣,就往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過一段時間,你看看你發了多少脾氣,好不好?」這孩子想,那怕什麼?我就看看吧。後來,他每嚷嚷一通,就自己往籬笆上敲一顆釘子,一天下來,自己一看:哎呀,一堆釘子!他自己也覺得有點不好意思。
    他爸爸說:「你看你要克制了吧?你要能做到一整天不發一次脾氣,那你就可以把原來敲上的釘子把下來一根。」這孩子一想,發一次脾氣就釘一根釘子,一天不發脾氣才能拔一根,多難啊!可是為了讓釘子減少,他也只能不斷克制自己。
     一開始,男孩覺得真難啊,但是等到他把籬笆上所有釘子都拔光的時候,他忽然發覺自己已經學會了克制。他非常欣喜地找他爸爸說:「爸爸快去看看,籬笆上的釘子都拔光了,我現在不發脾氣了。」
     爸爸跟孩子來到籬笆旁邊,意味深長地說:「孩子你看,籬笆上的釘子都已經拔光了,但是那些洞永遠留在了這裡。其實,你每向你的親人朋友他一次脾氣,就是往他們的心上打了一個洞。釘子拔了,你可以道歉,但是那個洞永遠不能消除啊。」

12. 孔子的學生子路曾經問他的老師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君子。孔子告訴他說:「修己以敬。」好好修練自己,保持著嚴肅恭敬的態度。子路一聽,做到這四字就能當君子了?不會這麼見單吧?於是又追問,說:「如斯而已乎?」這樣就行了嗎? 孔子又補充了一點:「修己以安人。」在修練好自己的前提下,再想辦法讓別人安樂。 子路顯然還不滿足,又追問:「如斯而已乎?」 孔子又補充說:「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修練自己,並讓百姓過上幸福的生活。像堯、舜這樣的聖賢之君都還發愁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呢。做好這一點,難道還不夠算個君子嗎?

13. 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古人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今人學習是為了炫耀於人、取悅於人。

14. 孔子說:「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就是說,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記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牽掛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繕,小人則惦記的是自己的家鄉;君子心中始終有一份規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則滿腦子想的是小恩小惠,小便宜。 一個人他每天就惦記自己家的事情,比如我怎樣能夠多買一套房,我怎樣利用一下福利分房政策,每天算計自家的衣食居住,這就是孔夫子說的小人的心思。當然這也沒有太大的過錯,但是如果一個人的心就拘囿在這麼一點點利益上,為了維護和擴大這一點點利益而不顧道德和法律約束的話,那就很危險了。
     君子從來是尊重道德法制的,就像我們每一個人,走過街天橋,走人行橫道,等待紅燈,這些看起來都會給我們生活多多少少帶來一點限制,但是當這點限制成為彼此尊重、社會默契的時候,卻保障了自己的安全。 而小人則貪圖眼前的利益,喜歡鑽小空子,占小便宜,一次兩次可能得手,但這裡面潛藏著危機,肯定遲早要吃大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