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5日 星期六

《金融狂熱簡史》

1. 面對群眾心理的壓力,能逃過的人往往是通則與約束法則的例外。他們必須同時抵抗兩股力量:一股是因狂熱信念而點燃的強大個人利益;另一股則是來自群眾的壓力,以及看似比較精明的金融高見。這兩種力量都見證了席勒的格言,群眾能把理性的人變愚蠢,面對這種情況連上帝也無能為力。

2, 我們常常不由自主地將超凡的智慧等同於領導大型金融機構 (如大型銀行、投資銀行、保險與房屋仲介) 的能力。我們一廂情願地認定人控制的資產與收入越多,對金融、經濟與社會的認知與了解就越深刻。

3. 一般而言,生物處於兩個極端之間,一頭是非常活躍積極的做事活動,另一頭則是得過且過盡量少做少動,而這兩種生物都可以好好活著。懶人理論認為生命往往都是在變動之中忙著追求某些有價事務,而忽略了從懶惰不動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可能。然而,有時候懶、不動、少做反而是應對危機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可能在危機中存活下來。以地震為例,地震之後靜靜等待救援而不是使勁費力急著脫身的人,才能因為保存體力而在最後得救。作者認為在狂熱時期,人們都非常急於投入金融市場,跟隨所謂的金融高見大賺錢財,如此主動積極的人會讓自己陷入危機之中,而那些懶得追隨的人則卻可以安然度過。

4. 金融天才只存在崩盤之前

5. 所有投機事件中,看似新奇且利潤驚人的金融工具與投資機會背後都一定帶有自負的元素。率先投資的人或金融機構走在群眾之前,其他人急急忙忙加入以彰顯自己的眼光並沒有落後太多,而這也同時肯定了先行者的遠見。察覺新奇與特別的事讓參與者的自我價值得到回報,正如他們自己期待自己的眼光可以犒賞荷包。有一段時間,事情發展確實如人所願。

6. 不論是股票市場、不動產、藝術品或垃圾債券,投機事件最終結果與共同特徵都出現在崩盤之後。不變的是,事件爆發之後,受害者有時間會感到憤怒並相互控訴,也會刻意表現出誠心悔改的模樣。他們把氣出在一群人身上,這些人當初因為金融想像力與敏銳度而備受推崇。前面已經提到,這群被罵的人之中,有些人原本相信自己不需要受困於傳統教條,也自認不受法律所約束,所以此時的垮台與入獄被認為是罪有應得。

7. 任何人一旦輕鬆致富,往往將好運歸於自己卓越的判斷力。其次,許多生活較困苦人有一種傾向,即認為有錢人具備了超凡的心智能力,儘管他們的家財很有可能在一夕間消失。

8. 當市場開始瀰漫著興奮的情緒或圍繞著投資的願景時,還有當大家討論有個眼光獨到,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時,敏銳的人就應該切斷消息來源;此時更應該提高警覺。或許,機會確實來了。也許紅海裡真的有寶物,但豐富的歷史已經一次又一次地證明,這些不過是幻覺與自欺欺人。

4 則留言:

  1. 回覆
    1. 你的文章不錯
      我最近在看這本書
      才上來看一些介紹

      刪除
    2. 謝謝你的讚美。我只是將閱讀書籍中作者提到的一些不錯的觀點記錄下來。

      刪除